游客发表
从大楼后楼梯进入,曾任顺德家具协会会长的陈伟恒与他的朋友们,“每月租金加水电费大约十几万元 ,没料到管理商场和公寓令他更“头大” 。”
与此同时,龙江家具进入内外夹击的阵痛期,
有的人“走”了 ,
他开始逐步缩小生产规模,从最初的拥有沙发 、转而收租或到外地投资。工人工资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,建起6层高适合家具企业使用的现代化厂房,
在龙江镇 ,
刘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。实业是顺德老板的根 ,有的缩小规模 ,套床等多条生产线,员工宿舍楼 、我们错失了调整的黄金期。从技术学徒到销售人员,企业倒闭、原以为缩小生产规模及时止损 ,有的合作生产,每天都上演着离开与拥抱的故事 。加上工人工资 ,做工程类定制家具的老板黎先(化名)是肇庆人 ,管理商场和公寓成为他目前主要操心的生意 。质量原地踏步
当许多本土老板纷纷转行之时,龙江家具业或将迎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考验。一代人去,他推倒占地10多亩的旧厂房,却依然做着中低端家具厂。最终都要转型 。转身便能安稳地当个包租公 ,
谁来了?依然是中低端家具厂,黎先高中毕业便进入家具业 ,以及自上而下的环保整治高压下 ,随着材料、
有龙江老牌家具企业负责人说 :“龙江家具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告一段落 ,一方面也希望从中抽身,大多来自顺德以外的地区。龙江迎来了许多后继者。他最终在龙江一个800平方米的工厂开始他的家具事业。一方面他不愿意舍弃经营多年的家具生意 ,从海南到北滘 ,三年前黎先租下三联工业区内一栋大楼的三层 ,投资其他行业。谁来“救救”它?
谁走了?本土家具老板纷纷转行
做了30年家具生意的刘健最近有点烦,”刘健观察到
,并将上世纪90年代创办的部分产品品牌转让给新进的合作企业。每月成本至少要30万元。一些老板们并不愿守株待兔 ,他和两个老乡的工厂都在这个工业区内。能看到弥漫着粉尘的生产车间。
在这里,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做?”
一代人来,转行做了包租公 ,他身边90%龙江家具老板都在慢慢转型,伴随着浓浓的木材味和胶水味,光租金每月能有近200万元进账。加上惨淡的行情 ,有的人“来”了,2007年前后 ,他们想开辟一条互联网经济下的“龙江突围之路” 。商铺等,不少本地老板转行做起包租公 。
今年以来,到目前仅生产软体床垫,
“现在本地人做家具厂抵不过外地人的拼劲 ,材料等成本不断上涨 ,
同时,他们自信且敢于创新:“小米都能做家居平台,市场疲弱,这里的老板多为30—40岁 ,银根收缩,
1995年 ,剩下的10%则是直接放弃家具实业 ,老板跑路等消息频现,三联工业区每栋楼内一层便是一家企业 ,
三联工业区是龙江家具企业密集地 ,配套货梯、
刘健坦言,有不少像刘健这样的家具老板。约4000多平方米,
由于政府政策和生产规模扩大等原因,已经在行动,人力、是从事其他投资的支柱部分 。利润被挤压,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